專欄美國企業

美國企業全球化讓華盛頓傷腦筋

FT專欄作家邰蒂:隨著大型美國企業更加國際化,受美國經濟影響程度下降,企業家在參與美國國內政治時的態度變得更加搖擺不定。

近年來,特百惠(Tupperware)似乎已經成了美國夢的縮影。七十年前,厄爾•塞拉斯•塔珀(Earl Silas Tupper)偶然產生了在塑膠盒子上使用橡膠封口的想法。在這個不起眼的起點基礎上一家直銷巨擘誕生了,通過「特百惠派對」的形式向數百萬計的家庭主婦銷售塑膠製品。但如今這家公司的密封盒銷售形勢發生了變化。四十年前,該公司90%的銷售額來自美國本土。現在該公司90%的銷售額來自美國以外地區。是的,您沒看錯:特百惠看起來也許和蘋果派一樣充滿美國風格,該公司總部位於奧蘭多(Orlando),靠近迪斯尼樂園(Disneyworld)。

但目前支撐特百惠成功的已不再是美國消費者,而是那些在印度尼西亞、南韓或者德國的家庭。這家公司對組織結構也做了相應調整,將大多數生產部門移至海外,全體13600名員工中只有1000人在美國工作。特百惠執行長雷克•格恩斯(Rick Goings)表示:「我們公司的二把手是英國人,生產及採購主管是比利時人,人力資源主管是德國人,稅務主管是捷克人,集團總裁之一是瑞典人,另一位則是哥倫比亞人。公司的總部雖然設在美國,但如今我們的DNA中沒有任何屬於純粹美國公司的成分。」

華盛頓應該關注這一趨勢。隨著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的臨近,有關「美國」企業需要華盛頓做些什麼的說辭沒完沒了、隨處可見。例如,近期美國政界就在熱烈討論哪些措施或可能促使企業在美國境內創造就業崗位或將估計規模高達2兆美元的閒置資金用於在美投資。專家們則提出了「美國」企業將對當前財政僵局作何反應的問題。而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近期指出美國企業應對美國的社會基礎設施心懷感激時,此言在網路空間上引起了熱議。

您已閱讀33%(716字),剩餘67%(14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