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渣打銀行

渣打悲劇中誰是真正的惡人?

美國聖地牙哥大學法學教授帕特洛伊:如今銀行內部法律顧問部門常常成了利潤中心,爲如何規避會計準則、少交稅以及隱瞞可疑操作出謀劃策。

上週銀行業又有一出莎士比亞悲劇上演,此次扮演卑鄙惡棍的是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審判日」就是週三(8月15日),屆時紐約州金融服務局(New York state Department of Financial Services)將聽取渣打的辯護證詞,該行先前被控隱瞞參與伊朗政府客戶約6萬筆、至少價值2500億美元的電匯交易。此次事件完全稱得上是「八月風雲」。

法庭聆訊將以「電匯代碼消除」(wire stripping)爲焦點。渣打員工涉嫌通過刪除電匯指令中提到伊朗的部分,隱瞞匯往紐約的款項來自伊朗政府下屬機構的事實。渣打將此類操作稱作「修正流程」,並堅稱其符合法規要求。

媒體評論員和銀行分析師指出,在這出戏中扮演惡人的演員是那些執行「修正」程式的員工以及管理他們的上級經理。其他人則認爲渣打無罪,接受該行有關違規操作的範圍極小以及絕不牽涉恐怖主義的說辭。但紐約州監管當局的報告將矛頭對準了該行法律總顧問辦公室以及合規辦公室。這種對銀行內部律師的關注引人回味。

您已閱讀23%(446字),剩餘77%(15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