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LIBOR

Seven ways to clean up our banking ‘cesspit’
如何清理銀行業的「汙水坑」?


FT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我們應該對銀行業中的不當行爲進行重罰,提高行業透明度,要求銀行增加股本,並對零售銀行實施「圈護」。

The Libor scandal has nailed the coffin of the banks’ reputations shut. After a huge financial crisis and a long list of scandals, banks are now viewed as incompetent profiteers run by spivs. Such disgust over what Paul Tucker, deputy governor of the Bank of England, has called a “cesspit” is quite natural. But disgust alone must not shape reform. Here are my seven suggestions of how best to respond.

倫敦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Libor)醜聞徹底葬送了銀行業的聲譽。在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和一系列醜聞之後,如今銀行被視爲由騙子經營的不稱職的投機商。人們對被英國央行(BoE)副行長保羅•塔克(Paul Tucker)稱爲「汙水坑」的Libor市場極度反感,這是很正常的。但改革不能僅脫胎於「反感」。以下是我對最佳應對方式的7點建議。

您已閱讀8%(567字),剩餘92%(63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