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無疑是中國宏觀層最爲關注的通膨讀數之一,貨幣政策也與此息息相關。
今年5月份CPI同比漲幅在時隔23個月之後再一次回落到3%之後(上次CPI同比漲幅超過3%爲2010年7月份,而在2001年至今的137個月時間內,有56個月,即40%的時間CPI同比漲幅超過了3%),央行就於在6月8日宣佈了2009年以來的首次降息之後,7月5日再次施以不對稱降息,也正式宣告中國貨幣政策已經實質性轉向,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估計6月份CPI同比漲幅落至2.5%以內、7月份CPI同比漲幅進一步回落至2%以內已經成爲了大機率事件;同時自3月份以來,工業生產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已連續3個月負成長。
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總需求不足下的經濟增速已經連續5個季度回落,那麼預計伴隨6月份CPI的公佈,市場對物價水準的擔憂,也可能會進一步由先前的通膨轉爲更多的通縮擔憂。而本世紀以來中國物價走勢的經驗顯示,伴隨經濟政策和經濟基本面的變化,通膨與通縮之間的轉換頻率較先前明顯加快,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未來中國經濟究竟是面臨通縮風險,還是通膨風險?雖然央行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兩次降息,似乎已經在爲化解未來可能出現的通縮局面作準備,但央行貨幣政策的轉向是否能夠改變未來中國通膨的發展路徑呢?就此,筆者談一些自己的認識。
您已閱讀19%(560字),剩餘81%(24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