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青島國際經濟高峯論壇

金融開放:民資的玻璃門

FT中文網財經評論員徐瑾:中國經濟改革的歷史,可以看成是外資、國企與民資的博弈歷史。引入民資,不僅在於拯救民營企業,更在於完成對中國金融業的市場化救贖。

從年初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開始,再到近期溫州金融改革方案出爐,中國總理溫家寶呼籲打破銀行壟斷,中國上下再度掀起民資熱。不僅各大銀行衆口一詞表示護持中小企業,民資進軍金融業的訊息一時之間也漫天飛舞,「新36條」細則也在近期陸續出臺。

不過,民資進入金融業目前還只是「看起來很美」。在2012年FT青島國際經濟高峯論壇「金融改革與民間資本」 圓桌討論中,一位提問聽衆的比喻似乎更爲形象:「民間資本就像孫悟空,是救急救難的;平時師父想不起我們,往往要被喫的時候纔想得起來。好像很多之前限制重重的領域,都要向民間資本張開懷抱。」

事實上,「看得見,摸不著」的玻璃門,大概更類似民間資本在當下金融改革中的現實處境,更多民資選擇觀望態度。華興資本董事包凡則以自身案例,側面說明了中外證券業對待民營資本的巨大差異。他們進入證券業時,選擇了香港,領取牌照的過程「相當簡單」:三個月的時間,而且註冊資本幾乎不需要,只要有合格的從業人員就可以了;對比之下,他認爲「這點在國內根本想都不敢想。」

您已閱讀34%(432字),剩餘66%(8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