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的第四次機遇

中國經濟學者管清友:中國經濟成功得益於抓住外部三次重大機遇推行對外開放,並在國內推動經濟體制改革;未來中國的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體制需要「蛻變」。

回顧歷史,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得益於在抓住外部三次重大機遇推行對外開放,並在國內推動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次機遇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歐美國家滯脹,經濟大調整,產業轉移。石油危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一輪較長時期的滯脹,世界經濟重新洗牌,發達國家大量產業開始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此時打開了國門,開放國內市場,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積極融入到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憑藉勞動力價格優勢以及巨大的市場潛力,緊抓東亞產業轉移契機,在大力吸引外資的同時積極發展出口導向型經濟,中國經濟初步起飛。

第二次機遇是20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柏林圍牆倒塌,蘇東劇變,兩陣營對峙結束,全球統一市場形成,新一輪經濟全球化開始。這一時期,中國設立海南經濟特區,開發上海浦東,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拉開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序幕。同年,中共十四大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內改革的力度更大,中國政府在應對經濟過熱的同時,進一步開發國內市場,啓動大規模的國有企業改革,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投資環境得到很好改善,外商直接投資活動日趨活躍。

您已閱讀21%(502字),剩餘79%(18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