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沈時度勢

從歐元危機看全球政策協調之難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一旦歐元區解體,中國約有一兆的歐元儲備資產將面臨很大風險;唯一出路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使之成爲儲備貨幣之一。

近來歐元危機是一輪又一輪驚心動魄的壞訊息。週末希臘前總理帕帕季莫斯公開討論「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可能,並透露該國6月末便會出現政府現金斷流,將無法償還債務、支付政府僱員薪資以及養老金等,引發市場恐慌。而5月26日,西班牙銀行第四大銀行Bankia從西班牙政府獲得規模190億歐元的緊急援助,以應對可能遭遇的房地產損失和其他貸款減記,歐洲銀行業危機同樣越演越烈。

悲觀的訊息預示的是更加令人堪憂的歐元區前景。其實,歐元區有很多維持一體化的有利條件。比如整體債務情況好於美國和日本,2011年歐元區17國政府債務佔GDP比重爲87.2%,而美國已經超過100%,日本更是高達233%;核心國德法的經濟運行仍然穩健;希臘雖然債務問題嚴重,但其經濟總量不足歐元區的3%;歐元區是歐洲人奮鬥了60多年的成果,無論從政治經濟外交層面看,都符合歐洲人本身的利益等等。

然而,即便有著不錯的外在條件,歐元區卻不得不面臨解體的風險,主要原因在於各國政策難以協調。我曾撰文指出歐債危機涉及的三點矛盾:一是核心國與非核心國之間的矛盾,馬斯垂克條約中要求了各國財政必須協調一致,然而希臘政府卻憑藉數據造假進了歐元區。記得當時我正在歐央行工作,訊息公佈,歐洲央行同事,尤其是希臘的同事都對希臘政府的行爲感到不解與羞愧。然而,歐元區沒有退出條款,希臘爆發財政問題卻需要整個歐元區去救助,最後變成無底洞。

您已閱讀32%(586字),剩餘68%(12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