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該有四米長、兩米高、一米厚,上面的「宋王臺」三個字規矩卻乏力。那是清代嘉慶年間的手跡,爲了紀念兩位宋朝末代君主在此的短暫停留。十歲的趙昰與三歲的趙昺,因元朝軍隊追捕,流亡到蠻荒的海灘邊。半年後,又再度逃亡。最終,哥哥趙昰在途中病逝,而弟弟趙昺由陸秀夫揹負,在新會崖山跳海。
這是中國歷史最悲壯與動人的時刻之一——以生命爲代價來捍衛某種承諾與尊嚴。按照日本人的說法,那個讓他們景仰的中國就此消失了。宋代的精緻與風雅被蒙古人的鐵蹄踐踏了,中國文化被迅速地野蠻化。
在九龍的宋王臺懷古,多少顯得不合時宜。香港那著名的吵鬧聲一刻不停,那暫時的行宮早已蹤影全無,連這刻有清代人手跡的石碑,也並非本來面目。碑石原本是海邊一座小山上的大石。在日本人短暫的統治期,巨石被炸開,用來鋪設啟德機場的跑道。當英國人再度回來後,甚至連那座小山都被徹底清平了,刻上字的部分削成方碑,樹立在公園中。
您已閱讀24%(385字),剩餘76%(12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