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我的窗座航拍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孤家地理:航拍並不一定非得在專用飛行器上。多年來,攝影包成了我登機必備的隨身行李,拍到不少磅礴景緻。

點擊檢視作者「航拍」圖集

近年來,人造衛星和飛機的航拍影像或照片成爲記錄片和網站的新寵。其中最爲膾炙人口的要數法國製片人Yann Arthus-Bertrand攝製的全球環保紀錄片《家園》()和《大地俯覽》()。那些從天空甚至是太空俯瞰大地的鏡頭線條精緻,色彩斑斕,視角獨到,大氣磅礴,讓觀衆們大飽眼福。攝影發燒友們在擊節讚歎之餘,往往還多了一份「此景只應天上有」的自嘆弗如的感慨。其實,航拍並不一定非專業攝影師和專用飛行器莫屬,國外就有那麼一夥「窗座航拍愛好者」(window seat aerial photographer),他們奉行的格言是「只要登上客機,就有航拍良機」。

筆者多年來像侯鳥一樣,每年數次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往返於北美和中國之間。假期有時還「加班」穿越赤道到南半球旅遊。連續十幾個小時置身狹小空間,舷窗外不期而遇的壯麗景色是漫漫旅途中的亮點。

您已閱讀32%(380字),剩餘68%(8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