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慈善

金融也能成爲公益事業

瑞銀首席投資官弗里德曼、比爾和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前CEO史東斯弗:金融業因「認錢不認人」而備受奚落,現在金融業有機會改變這種爭議。

近些年來,金融業一直因「認錢不認人」而備受奚落。處於鼎盛時期的金融業仍扮演著一個十分高尚的角色:在投資者和投資項目之間牽線搭橋,以及推動工業創新。但金融業可以發揮的作用要大得多——它能夠幫助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把這一挑戰拋給債臺高築的政府和資源有限的慈善家。

現在讓數字來說話。僅僅美國的基金會管理的資產就達到7000億美元左右。它們每年捐出約5%的資產,即大約350億美元。上述金額十分巨大,但與管理超過100兆美元資產的投資管理行業相比,就不算什麼大數字了。

我們過往的經驗表明,投資者是希望拿出更多的錢,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他們向顧問諮詢如何做到這一點,但通常得不到有幫助的答案。而以自己的名義設立基金會的程式過於繁瑣,讓投資者望而卻步,他們也不相信自己在捐錢上能和賺錢做得同樣出色。然而,如果投資顧問能幫助客戶將其0.1%的資產投向慈善業,則慈善業每年將增加10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10年即可釋放1兆美元。

您已閱讀28%(408字),剩餘72%(10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