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的「精粹」與不滿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研究生張廣昭:阿塞莫格魯和羅賓遜在新書《國家爲何失敗》中談到了「精粹體系」的風險,而中國政治與經濟體系的包容性也亟待加強。

3月,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達龍•阿塞莫格魯和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詹姆士•羅賓遜在他們合著的新書《國家爲何失敗》(Why Nations Fail)中認爲,現代層面的經濟繁榮有賴於兩個政治基礎。一是權力必須集中——沒有集中的權力,就失去了繁榮的秩序基礎;二是權力體系必須是包容性的——缺乏包容性體系(inclusive institutions)的秩序雖然可能使經濟擺脫貧困,但要崛起爲現代化的繁榮則是不可能的。他們的解釋是,如果權力體系允許精英們爲自身利益服務,一種叫「精粹體系」(extractive institutions)的結構就會誕生——精英們的利益與大多數人的利益相沖突並取得優勢。

基於上面的觀點,兩位世界頂級學者認爲,中國的崛起並不是在播撒繁榮,它只不過提供了又一個社會衝進死衚衕的例子。

不過,近幾十年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中國衝進死衚衕」的說法勢必存在爭論。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在日益顯現出「精粹國家」的一些特徵,也是非常明顯的。

您已閱讀17%(421字),剩餘83%(20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