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歐洲銀行業

Banks are on a eurozone knife-edge
銀行是歐元區軟肋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歐元區銀行與脆弱主權債務有著密切聯繫。義大利存款機構總資產中,12.4%爲義大利國債,相當於2012年預期GDP的32%。

We want to get away from them. But “developments in the euro area remain the key risk to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cent important policy steps have brought some much-needed relief to financial markets, as sovereign spreads have eased, bank funding markets have reopened, and equity prices have rebounded. However, new setbacks could still occur. The path ahead has significant . . . risks, and policies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to secure and entrench financial stability.” Thus did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s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assess progress towards what it called, optimistically, a “quest for lasting stability”. Many would settle for something far less ambitious: a few years of stability would be an unexpected delight.

我們想要擺脫它們。但「歐元區的動態仍是全球金融穩定的主要風險。近期一些重要的政策措施給金融市場帶來了一些亟需的安慰,主權債務息差有所緩解,銀行融資市場再度開啓,股市開始反彈。然而,新的挫折仍有可能出現。前面的道路具有很大的……風險,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來保障並夯實金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GFSR)作出了這樣的進展評估,該機構把最終目標樂觀地稱爲「對持久穩定的追求」。很多人將滿足於不那麼雄心勃勃的願望:幾年的穩定就會是意外的欣喜。

您已閱讀13%(1030字),剩餘87%(71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