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車展專輯

合資自主:成長還是泡沫?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周展:中國汽車業很多合資自主其實更靠近「自主」而非「合資」,是「政績」而非「產品」,塑造的「概念」多過「品牌」。

去年的上海車展,各大參展商用形式多樣的電動車,製造出不少關於新能源汽車的泡沫,在倍受市場質疑後,今年2012的北京車展上,似乎又可以看到一個新泡沫的升起——它有著更加鮮亮和堂皇的名字:合資自主品牌。這些品牌在忽如一夜春風來的密集發佈後,貌似很可能成爲中國汽車市場下一輪成長點。然而在它們此刻風光的背後,我卻並沒有從它們的實際操盤手中,看到太多的信心和未來。

當中國的汽車市場在去年被冠以全球第一大的名號後,亂局就被註定。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蜂擁而至,讓中國在去年底成爲了全球擁有最多種品牌logo的市場。然而,這一局面還遠未結束,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幾乎每一個合資品牌都在推出他們的自主品牌計劃,這等於把原來已經夠多的國際品牌,再衍生出另一個分身,就連向來務實的豪華品牌BMWBMW,也在這次車展猶抱琵琶半遮面地透露了華晨BMW的自主計劃。根據我在這次北京車展上的不完全統計,兩天媒體日共有將近60場發佈會,這也就意味著發佈會背後的將近60個品牌已經開始了它們在中國市場上的逐鹿。其中,被冠以自主名號的,超過20個,並且將近一半都是這兩年、甚至就是這屆北京車展上新冒出來的合資自主品牌。

雖說「自主」這個詞在中國的消費市場上,一直都不怎麼受待見,但在政治和輿論領域,卻無疑始終享有無上的光榮和特權。和出身草根、開疆闢地的民營自主品牌吉利、比亞迪不同,新一代的合資自主往往享受著來自財大氣粗的國內大集團和海外大品牌的雙重眷顧,以至於當廣汽本田在數年前率先發布旗下的「理念」品牌時,我一度將其和本田在北美的AcuraAcura相提並論。然而,當這些概念類似,表述宏大的合資自主品牌接二連三地湧現時,我才發現這和當初的預想完全不是一回事兒。而這次北京車展,合資自主品牌的產品集中亮相,則更印證了我後來的看法:當年的市場換技術,最後卻換來了一堆品牌。

您已閱讀44%(763字),剩餘56%(9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