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

數據透視下的重慶模式

FT中文網撰稿人劉海影:去年重慶經濟增速達16.5%,名列中國第一。在全域性意義上理解重慶模式,經濟起飛來自於投資、城市化、出口成長正反饋循環,其能否創造可持續、惠及民生的成長?

2011年,重慶經濟增速達到驚人的16.5%,不僅在中國名列第一,在全球範圍內也獨佔鰲頭。那麼,爲什麼圍繞重慶模式還存在著這麼多的爭論呢?隨著近期發生的領導人更迭事件,這種爭論更是達到白熱化的程度。爭論的要點在於,重慶模式是否能創造可持續的、惠及民生的經濟成長?

《地方政府競爭與債務風險 》一文中,我曾經粗略探討了以重慶爲代表的一大批中國地方政府爲追求GDP成長而採取的做法,稱之爲政府軟預算之下的以土地、金融槓桿化爲特點的政府拉動型經濟,但未及詳細分析這種模式的機理。鑑於重慶模式關係重大,有必要展開更加細緻的分析。

對重慶模式的最權威解釋迄今爲止來自被稱爲重慶CEO的黃奇帆市長。在黃市長看來,作爲內陸城市的重慶要超速趕超沿海地區,必須打造不同的發展路徑。過去20年,加工貿易「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物流成本佔比很低,這是東部沿海盡佔區位優勢的原因。而重慶發展加工貿易,便須以新的模式解決物流成本、產業配套等問題,「一頭在外,一頭在內」。所謂「一頭在外,一頭在內」,即沿襲銷售市場「一頭在外」的同時,將原材料、零組件等生產全部實現本地化,聚集在同一城市和地區,從而大大降低物流成本。爲落實這一策略,他曾於2008年親赴美國惠普公司,說服惠普將4000萬臺產能的電腦生產基地落戶重慶。此後,他再赴臺灣,將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企業富士康引入重慶。廣達、英業達等電子代工巨擘接踵而來,大批零組件企業亦相繼跟進。

您已閱讀14%(605字),剩餘86%(36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