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當一個重達110磅的復活節巧克力蛋在一次倫敦慈善拍賣上籌得7000英鎊時,可能有人會問,哪來的經濟衰退?但可悲的是,巧克力供應商們無法享有此等奢侈。巧克力糖果的市場需求通常對經濟狀況的變化有一定韌性,每年成長2-3%。但有跡象顯示,如今就連嗜好巧克力的消費者也已勒緊了褲腰帶。據公開市場數據,去年9月至今年1月期間,西歐核心市場的巧克力銷量同比下跌了3%。全球銷量則持平。
儘管如此,當巧克力製造商焦慮地關注復活節銷售情況時,仍有一些比較光明的趨勢。過去六個月來,原材料成本已有所緩解或企穩:例如,可可豆在西非獲得良好收成,價格下降了四分之一。一些亞洲市場對高檔巧克力的需求(與歐美相比甚微)正在成長。同時,在一個仍然充斥著家族企業(想想費列羅(Ferrero )或紐豪斯(Neuheus)吧)的行業中,合併正悄然發生著。像歌帝梵(Godiva)和吉利蓮(Guylian),以及家喻戶曉的吉百利(Cadbury)這樣的品牌,如今都已成爲大型食品集團的一部分。
這是那些尋求純粹巧克力敞口的投資者選擇有限的原因之一。總部位於蘇黎世、向品牌製造商們供應巧克力和巧克力製品的百樂嘉利寶(Barry Callebaut),依賴於自己比客戶更有能力把握行業趨勢。但上週報告的上半年利潤因一次性成本而下跌,如今股價爲14倍預期本益比。同在瑞士的瑞士蓮(Lindt & Sprüngli)則貴得多:相當於24倍預期本益比的股價可不便宜;該公司主要銷售市場在歐洲大陸,但在美國、英國和亞洲也有成長潛力。購買一股瑞士蓮的錢,可以購買991個Gold Bunny巧克力。這可能給短期投資賦予新的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