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大師和時尚造型師建議人們要揚長避短。可爲何有那麼多銀行似乎在遵循「大膽嘗試並盡己所能」這一更具母性的建議?有大量證據顯示,銀行在缺乏專業知識或一定規模的領域開展業務,往往會損害股東價值,但各銀行仍樂此不疲。奧緯諮詢(Oliver Wyman)最近對全球頂級銀行的一項分析顯示,在多達15條業務線中,大約五分之一的營收是完全沒有經濟利潤的。兩倍於此的業務具有「相當大的增值性」。但遙遙領先的最高回報(佔總營收40%)僅來自其中的8至10個領域。
也就是說,多數銀行是從他們所擅長的少數業務中賺得多數利潤。尤其是在投資銀行的殘酷世界裏,擅長往往意味著規模要大;規模和股本回報率之間存在著強有力的聯繫。摩根史坦利的分析似乎還表明,在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交易中所佔的市場份額越大,營收就越穩定。
這種規模(或專業化程度)與回報之間的關係已存在很久。爲什麼銀行會忽視呢?答案可能是因爲,在金融危機前,對股本回報率貢獻最大的當屬槓桿,而非營業利潤率或營收成長。若想全力提高公司的槓桿率,擁有穩定持續的頂線就是至關重要的——於是,規模龐大、覆蓋全球的全能銀行應運而生,它們染指許多意義不大的業務。
您已閱讀65%(493字),剩餘35%(2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