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鞋業

Lex專欄:百麗與達芙妮的「鞋戰」

長遠而言,隨著收入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人對鞋的需求前景看好。但短期而言,百麗和達芙妮這兩家中國鞋企的發展前景卻存在差異。

每個人都要穿鞋,但是重款式還是重實用,要看我們兜裏有多少錢。因此,鞋子成了消費者支出的風向標。中國國內的鞋銷售額每年約400億美元,與鞋的出口額相當。如此高的需求對百麗(Belle)和達芙妮(Daphne)等中國鞋企的股價形成了支撐。市值已達150億美元的百麗將在本週發佈財報,而其競爭對手、市值稍小的達芙妮則已於週一發佈了財報。

長遠而言,隨著收入增加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人的鞋需求前景看好。但短期而言,百麗和達芙妮的發展前景卻存在差異。百麗旗下品牌——從聽上去都頗像歐洲品牌的百麗、他她(Tata)到思加圖(Staccato)——已躋身最受中國消費者歡迎的品牌之列。但百麗的銷售嚴重依賴大城市的百貨商店,而這一管道的銷售成長已經放緩。結果是,去年第4季度百麗同店銷售額(Same Store Sales)增幅降至8%,比去年頭3個季度的增幅低一半還多。相比之下,達芙妮70%的銷售額來自中國中小城市的獨立門店,它在這一領域的銷售額成長速度超過全國平均水準。這使得達芙妮的同店銷售額年增幅繼續保持在25%的水準。這也解釋了,爲何達芙妮店面數量增加六分之一,讓它2011年的銷售額成長了近三分之一,而百麗店面數量增加四分之一、銷售額增幅預計卻將小於達芙妮。野村證券(Nomura)表示,到2015年時,中國中小城市百萬人均鞋店數量將累計成長60%,增幅是一線城市的兩倍;達芙妮仍有充足空間實現進一步成長。

您已閱讀83%(602字),剩餘17%(12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