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超負荷工作得不償失

現代社會把目的變成了手段。一切都變成技術性挑戰:如何永生、如何到火星等,美其名曰爲了社會進步,而進步的目的反而喪失掉了。

最近在美國與英國都在談論如何讓經濟重新恢復平衡;此舉似乎意味著設法讓經濟不再依賴於金融業以及鼓勵製造業的發展,或許也可能意味著英國要重新處理相對富裕的南部地區與失業率高企的北部地區的發展失衡問題。

這種探討還不夠深入;如今需要扭轉失衡的不僅僅是一、二項問題,而是有好幾項。激進歷史學家與生態學家伊萬•伊里奇(Ivan Illich, 1926-2002)在其廣泛流傳的著作《陶然自得的工具》(Tools for Conviviality)中使用的術語是「多點平衡」。事實上,伊里奇確定了「相輔相成的六大重點,每一種都會讓生活向某一方向失衡」。

在伊里奇看來,第一個失常的平衡是「人類與生物圈之間的脆弱平衡」。在酸雨、臭氧層損耗以及全球變暖這類問題成爲世人關注的重點前,他就一直警示世人:我們的星球正遭受無節制的汙染氣體排放、有毒氣體以及過量開採礦產資源的威脅。這樣的警示如今變得老生常談,但讓伊里奇特別有吸引力的是其不接受常規手段來修正全球失衡問題。他看到應對汙染的技術若是沒有輔以人類價值觀的深刻變化,只會是「把垃圾轉移到看不見的地方、把它們推給子孫後代以及傾倒到窮國」。

您已閱讀27%(485字),剩餘73%(131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