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西方人眼中的日本電影

西方放映的日本電影強化了日本文化中水火不容的兩個極端。一是「瑣碎無聊的日本」,二是充斥著迷信與虐待狂的陰暗的日本。

在西方放映的日本電影主要有三大題材:卡通、性愛以及恐怖片。它們都與傳統的日本電影沒什麼關係,但這些在日本國內的細分類影片「轉戰」國外後,卻常被視作代表了整個日本電影。

「我覺得發行商選擇在英國上映的影片主要基於我們希望如何看待日本,而非日本這個國家的真實狀況,」加斯帕•夏普(Jasper Sharp)說,他是《日本電影歷史字典》(The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Japanese Cinema)一書的作者,也是《這究竟是誰拍的電影》(Whose Film Is It Anyway)日本電影周的發行人,這是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組織的系列活動,巡迴放映該國近一階段所攝影片。

《寵物小精靈》(Pokémon, 1998年)與《龍珠Z》(Dragon Ball Z, 1989)是整個電影周的開場影片,而《切膚之愛》(Audition,1999年)、《殺手阿一》(Ichi the Killer,2001年)以及《午夜兇鈴》(The Ring,1998年)則是電影周的閉幕影片,它們一步步爲西方影迷詮釋何爲日本電影。這些影片充分強化了日本文化中水火不容的兩個極端概念,一端是美國出生的日本影評家唐納德•里奇(Donald Richie)所謂「瑣碎無聊的日本」,另一端展示的則是日本陰暗的一面,常常充斥著迷信、虐待狂式的恐怖以及大量情色描寫(同樣瑣碎無聊)。我們看到的、介於兩者之間的影片來自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如宮崎駿(Hayao Miyazaki)的《千與千尋》(Spirited Away,2001年),而那些影片(通常情況下雖說很棒)在風格與內容上變化實在乏善可陳。

您已閱讀23%(727字),剩餘77%(24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