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中國式的就醫恐懼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夏佑至:恐懼、焦慮和懷疑,帶來更多醫患糾紛。這反過來又影響了醫生,他們讓病人做更多檢查,希望留下治療的物證。

有位朋友眼睛不適,於是到一家三甲醫院看病,醫生診斷爲細菌感染,但是抗感染治療並沒有明顯療效,反而加重了不適。和大多數中國人一樣,他的第一反應是換到另一家三甲醫院去看病。第二位醫生推翻了同行的診斷,認定他的症狀是病毒所致,給他另開了藥物,還叮囑說,他的眼疾不幸被錯誤的治療方案耽誤了,所以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這番醫囑讓他感到莫名的害怕,於是——正如你預料的那樣——他去了第三家三甲醫院。

第三家醫院是以眼科著名的,前來應診的病人特別多,朋友等了很久才掛上號,又等了很久纔看到醫生。檢查結果證實,第一位醫生的診斷的確是有問題的,因此大大加劇了朋友的痛苦,但他來不及表達自己的不滿,反而備感欣慰:因爲第三位醫生確認了第二位醫生的診斷,也認可了他的治療方案。

儘管並非每個人都遭遇過誤診,但抵達和離開醫院時的恐懼,仍然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感覺之一。隨著年齡增加,我和醫院打交道的次數也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深知這種感覺帶來的疲憊和無力。

您已閱讀26%(421字),剩餘74%(11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