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開始對美國的訪問,雖然在形式上只是對去年美國副總統拜登訪華的回訪,爲期也比較短,但時值美國大選和中國領導層換屆之年,又當中美實力平衡轉移的關鍵時代,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回首這幾年的中美關係(及更大意義上的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歷程,可以說出人意料之處頗多。2005年,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佐立克提出中國是「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的說法,一時在兩國引起轟動,得到不少中國學者歡迎。這反映的是當時美國強、中國弱的現實,中國急於向美國解釋它希望的是「和平崛起」,而不是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希望以此化解美國的敵意,自然會對美方表示的相對認可感到高興。但金融危機之後,中美力量平衡朝有利於中國的方向變化,美國(及整個西方)有求於中國的事情越來越多,中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也更積極,加強了在一些國際機構中的存在,開始影響一些規則的制訂。時至今日,還需要誰來強調中國是「利益相關者」嗎?這已是不需確認、人所共見的事實。歷史發展的速度已經超過了理論家總結的速度。
越是勢均力敵的對手之間,越容易形成穩定關係。事實上,上述變化使從9•11事件後開始相對平靜的中美關係更趨平穩。本次出訪的背景亦相對平和。自胡錦濤去年初訪美以來,中美關係基本上波瀾不驚。去年9月美國對臺軍售計劃遭中國強烈抗議,可以說是過去一年裏最大的爭吵,但也未對兩國關係造成深遠傷害。
您已閱讀24%(604字),剩餘76%(19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