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版「收入倍增計劃」

日本亞太政經調研中心理事長蔡成平:中國宣佈「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將年均成長13%以上,這與1960年代日本政府的收入倍增計劃有相似之處。

2月8日,中國國務院批轉《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稱,「十二五期間,最低工資標準將年均成長達13%以上」。規劃稱,「要深入推進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健全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成長機制」。

按此計算,未來5年內中國最低工資有望「倍增」,人均工資亦有望成倍提升。經過30年發展,中國是否已臨近「充分就業」階段(即所謂「李維士拐點」),可謂見仁見智。瑞穗綜研的統計顯示,在勞動力從過剩向短缺轉變的過程中,中國的工資水準的確在提升。剛加入WTO的2001年,中國人平均年收入爲15.9萬日元,日本爲454萬日元,收入差距達28.5倍;但到了2010年,中日GDP總量逆轉,中國城市地區人口平均年收入增至45萬日元,日本降至412萬日元,收入差距縮至9.2倍。2005年至2010年,中國城市地區工資年成長率爲13.8%,5年內正好成長了約一倍。不過,人均收入最高的上海(79.3萬日元)與北京(78.6萬日元),和日本收入最低的沖繩縣(323萬日元)、青森縣(338萬日元)之間仍差距明顯。

單純從收入水準上比較,中國已大致相當於日本的20世紀60年代——日本在當時出現了「李維士拐點」。1960年,篤信凱恩斯主義的池田勇人以絕對高票當選首相,上臺後即提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他認爲,「在高速成長的同時,若勞動者工資水準沒有與GDP成長比例同步成長,社會生產力與消費水準的巨大反差會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只有實施收入倍增才能解決國家經濟內需不足、產能過剩問題」。

您已閱讀41%(648字),剩餘59%(9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