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英倫風情」這個詞是奢侈品的代名詞。那些與之聯繫在一起的名字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回響——勞斯萊斯(Rolls-Royce),賓利(Bentley),薩維爾大街(Savile Row),福特南•梅森百貨公司(Fortnum & Mason),諾曼•哈特奈爾(Norman Hartnell),約翰•羅布(John Lobb)。但是在上世紀接近尾聲的時候,「英倫風情」這個詞的魅力不復存在。這個概念變得過時,它被認爲拘泥於過去,而缺少像義大利、法國那些國家所具有的性感和慾望。
「英倫風情」重新喫香
英國不乏具有創新精神的小公司——隨便舉兩個例子:露露•吉尼斯(Lulu Guinness)和帽飾設計師Philip Treacy——但是它們大都缺乏能使之成長爲全球性企業的商業支持。正當他們在規模以及野心上都按兵不動的時候,商業巨擘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古奇(Gucci),普拉達(Prada),愛馬仕(Hermes)以及拉夫•勞倫(Ralph Lauren)用它們的產品支撐起世界舞臺,不論在規模、信心還是利潤方面,都產生了成長。
您已閱讀18%(474字),剩餘82%(22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