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區

均勢與歐債危機

FT專欄作家沃爾夫岡•明肖:歐元區危機和歐洲17世紀的「三十年戰爭」均發生在實力平衡突然出現改變的背景下,二者的解決方式也存在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

本次金融危機促使人們進行了若干歷史對比,特別是拿它與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作比較。我想拿歐元區危機與另一個歷史事件做個對比,那就是在1618年至1648年令中歐慘遭蹂躪的「三十年戰爭」。

歐元區危機和那場可怕的戰爭都發生在實力平衡突然出現改變的背景之下;它們都是由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引發的;最終都變得極其複雜。此外,這兩大事件都以地區實力平衡突然改變爲標誌。1618年前,神聖羅馬帝國分爲天主教選帝侯領地和新教選帝侯領地,二者的面積大致相當。1617年,當信奉天主教的斐迪南(Ferdinand,當時的七位選帝侯之一)即位波希米亞國王后,實力平衡發生了改變,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休戰期」隨之終結。一年後,叛亂羣衆將斐迪南的幾名顧問拋出窗外,戰爭正式爆發。這起歷史上著名的「布拉格拋窗事件」成爲新教徒與天主教徒首階段交戰的導火索。隨後,事態的發展完全失控。這場戰爭共經歷四個階段,並吸引了外部勢力參戰,比如丹麥和瑞典,而法國最終也參與進來。

歐元區在過去五年間同樣經歷了一場內部實力平衡的改變,德國經濟實力的成長超出了其它國家。歐元區危機同樣由一個相對微不足道的事件引發:它的一個外圍小國發生了財政危機。這場危機同樣在主要爲新教的北部國家和天主教/東正教南部國家之間引爆了更廣泛的經濟矛盾。當歐元區如今的統治者們去年12月在布魯塞爾開會、準備簽署現代版的和約時,一股逆流擾亂了他們的計劃。這股逆流源自一個歷史更爲悠久的矛盾,即英國與歐洲其餘國家之間的紛爭。所以,最終出爐的不是一項和約,而是兩個相互重疊又相互作用的矛盾。歐洲的複雜性再一次發展到荒誕的地步。

您已閱讀39%(685字),剩餘61%(10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