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

Lex專欄:炒稀土也要擔風險

大宗商品投資界已把整張元素週期表炒了個遍,就連人們不熟悉的稀土元素也都火了起來。但在投資時只知皮毛是件危險的事情,特別是在涉及這類新奇事物時。

想炒一把鐠嗎?大宗商品投資界已把整張元素週期表炒了個遍。以前投資者的興趣主要集中在金、銀、銅、鉑以及各種碳氫化合物上。如今,由於其它許多種元素在現代科技中具有實用性,那些追蹤稀土元素生產商、或在可能之時囤積稀土元素的基金也變得喫香起來。

這股投資熱使一些神祕的市場暴露在人們的視線中。以前在某些情況下,全球只有一小撮買家和賣家會參與這類市場。對於那些交易量甚少的礦物來說,我們很難說清是因爲投資者認爲它們具有稀缺性才進入這些市場,還是因爲投資者進入這些市場才造成了它們的稀缺。

投資者如今既可以在實物鈀上投機一把(鈀是一種在汙染控制中具有關鍵作用的貴金屬,幾乎沒有一個外行人能夠辨別這種金屬),也可以購買「雙倍反向交易所交易票據(ETN)」。把這類創新說成「必要」或「有用」實在過於牽強。不管怎樣,它們不適合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追蹤稀土元素、鋰和鈾生產商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在2011年分別下跌了33%、37%和60%。

您已閱讀59%(411字),剩餘41%(28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