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2011年度報告

2011:中國民間公益元年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傅蔚岡:今年,中國各種官辦慈善基金會的聲譽跌入歷史谷底;但市民社會自發的公益慈善行爲卻獲得了廣泛讚譽。

因爲今年4月22日我的那條微網誌「從今日起到4月30日00:00分,凡轉一次本微網誌,我將爲張妙女士的女兒捐助1元人民幣,有願意轉?!」我被新浪微網誌評選爲「年度微網誌感動人物」。從4月22日到現在,我的舉動已經被諸多媒體用類似「愛心」、「慈善」這樣的辭彙描述過。但是,我的舉動是慈善嗎?時間愈久,我的疑問就愈大。

經過將近半年的思考,我明白:當時我的舉動並不是慈善,最多也就是一種帶有愛心的衝動——這種衝動埋藏於人的內心深處,可能會在某個節點上會爆發出來。有些人會將其表現爲罵娘,而我卻因爲自己的無知而表現爲「轉一條捐一元」。雖然在諸多朋友的幫助下,我的承諾得以實現,但是這種不計後果的許諾在其本質上是一種衝動,而不是慈善。

那麼,何爲慈善?考慮到現有的慈善事業大都是舶來品,我們不妨從英文中尋找其含義。英文中有兩個詞與慈善相對應:「charity」和「philanthropy」。雖然通常我們把這兩個詞相混同,但是嚴格來說,兩者之間存在著細微的區別。據資中筠先生的考證:「前者的原意是基督之愛,在行動上表現爲以寬厚仁慈之心樂善好施;而後一個詞由兩個拉丁字根『phil』和『anthropy』組成,意思是『愛人類』,引申下去就是促進人類的福祉,較之前者社會性更強,覆蓋面更廣,更側重長遠效果。」如果以此爲標準,那麼我的行爲最多就是charity,但絕不是philanthropy。

您已閱讀15%(585字),剩餘85%(32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