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

誰能拯救義大利?

FT歐洲編輯託尼•巴伯:儘管中右派的貝魯斯柯尼下臺,但義大利左派的混亂和軟弱由來已久,無力承擔改革大任。技術官僚政府因此應運而生。

近兩年半前,當歐洲深陷經濟衰退之際,歐洲議會舉行了選舉。那次選舉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是投票率之低創下了紀錄,二是中左派和左翼政黨,未能抓住歐洲面臨1945年以來最嚴峻經濟衰退的時機,在選舉中勝出。

特別是在6個最大的歐盟(EU)國家——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和英國,如果說選民信任過哪個政黨的話,他們似乎也更願意讓中右翼和保守派政黨嘗試一下帶領國家走出困境。但是現代歐洲左派的軟弱性有著更深的根源,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爲何義大利出現了由前歐盟委員會委員馬力歐•蒙蒂(Mario Monti)爲首的技術官僚政府。

本月辭職的義大利中右翼總理西爾維奧•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總是不知疲倦地強調,義大利中左派並不是一個令人信服、可以替代他的政府。對於貝魯斯柯尼領導下的聯合政府在倒臺前那段日子的可信度,或許有一些非常糟糕的評價,拋開這些不談,貝魯斯柯尼的話還是有些道理。

您已閱讀28%(405字),剩餘72%(10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