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

Lex專欄:東京與大阪遲到的聯姻

對於東京和大阪證交所宣佈的合併,儘管有一些關於全球整合的含糊言論,但雙方已經拖得太久,產生不了多大影響。

東京和大阪證交所集團達成的極其複雜的合併協議,在陰暗的市場大環境中是一件有趣的事。但也僅此而已。儘管週二有一些關於全球整合的含糊言論,但雙方已經拖得太久,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到這宗交易完成的時候(最早也要2013年1月),身手更爲敏捷的競爭對手或許已遙遙領先。

東京證交所(TSE)自10年前施行公司化以來,一直無所作爲。2002年上市的計劃最終不了了之。大阪證交所(OSE) 2004年的上市,也沒有帶來任何重大戰略定位。相反,兩家營運商都致力於在自己的後院發展壯大。東京證交所自豪地將自己定位於「日本公司」的非銀行融資保護者,而大阪證交所則忙於追逐Jasdaq交易所和衍生品業務。因此,在雙方達成的35頁協議中,有一些不那麼體面的妥協。兩家證交所的社長甚至將採用「執行長」和「首席運營官」這樣的西式頭銜,而不是承認其中一人是老闆,而另一人是其副手。

經過歷時9個月的公開談判,這宗交易的達成似乎是大勢所趨。可是,大阪證交所的股東(其中大約60%爲外國機構)有理由發牢騷說,所持股票有一半至三分之二得到14%的現金溢價,並不是什麼令人振奮的事。隨後將進行的逆向合併的估值比率(東京證交所爲大阪證交所的大約1.7倍)似乎對大阪證交所也不太公平,因爲該公司有著更穩定的業績,雙方第二季度收入水準大致相當,且核心業務更易於防守(在監管機構並未推動的情況下,東京證交所在日經225指數成份股交易中所佔比重已降至大約80%)。不過,協議中的非誘惑條款使其它提議不太可能出現。哪家外國營運商希望加入這樣的俱樂部呢?

您已閱讀94%(652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