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上週,歐元區國債市場已全線癱瘓。法國與德國的國債息差已逼近6個月前義大利的息差水準,這表明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已經蔓延到該國。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誤發法國信用評級遭下調訊息的事件表明,標普顯然已有此打算,只是過早按下了發送鍵。因此,歐洲金融穩定安排(EFSF)有可能也保不住它的AAA信用評級——眼下,歐洲整個紓困戰略都仰仗著這個脆弱而資金不足的組織。上週末,義大利政界表現出有望暫時恢復理智,這多少緩解了市場的壓力,但並未改變一個令人沮喪的現實:歐元區的金融體系幾周後可能就會崩潰。
我從柏林方面聽到的訊息是,德國政府認爲,只要馬力歐•蒙蒂(Mario Monti)當上義大利總理,市場就會恢復平靜。這個看法有些輕敵,表明德國政府對導致最近一連串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判斷不當,但德國政府這樣想也並不令人意外。引發本輪恐慌的是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 10月26日的一個決定:即重新商議私人部門對希臘國債的減記幅度。這個決定終於把已經瀕臨崩潰的歐元區國債市場壓垮了。投資者們對此的解讀是:有一就有二。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並不錯。投資者們隨後開始拋售手中的葡萄牙國債、西班牙國債、義大利國債,甚至法國國債。如今,歐元區只有一隻國債是明顯無風險的,那就是德國國債。
德國國債市場規模很大,且流動性充足,但仍不足以支撐歐盟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無風險資產對於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每一家保險公司、每一家養老基金都需要將部分收入投資於無風險資產。歐洲理事會的短視,加上對金融的無知,導致它現在急需推出歐元區共同債券,哪怕只是爲了讓歐元區金融部門保持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