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

日本評級下調背後

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朱寧:美日評級下調,評級機構的邏輯卻沒在債市得到證實。百年老店的信譽被質疑,可能需要下一個一百年彌補,標普足以爲鑑。

2011年八月全球金融市場好不熱鬧。

先是有美國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有史以來第一次調低美國國債的信用評級, 引發全球股市的大跌和全球金融體系的又一次大幅震盪。 短短几周過後, 另一重要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下調了日本國債的信用評級,又著實給今夏的資本市場吹來一陣寒意。

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曾把信用評級機構比作超級大國。 「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而信用評級機構可以通過調低一個國家信用評級的方式摧毀一個國家,我不知哪一個超級大國更讓人恐懼」。弗里德曼指的是一旦一個公司或者一個國家信用評價遭到下調,那麼許多投資者就會對該公司或該國償還債務的能力產生懷疑和擔憂。這種懷疑和擔憂又會使公司或國家今後的融資難度大大增加, 融資成本大幅提升, 導致公司運營效率的降低和國家經濟發展的減緩。

您已閱讀21%(340字),剩餘79%(13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