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正式上任這天,我在住所附近遛彎的時候聽到幾個北京退休大爺竟然也聊到這位黃皮膚黑頭髮的大使,最有趣的是有人罵駱先生「一個中國人給美國當大使,這不是漢奸嗎!」,這話立馬得到圍觀者的讚賞。還有人開始列舉汪精衛、秦檜的名字。中國的一些網路論壇、微網誌上也有類似的說法,不過顯然網上的明白人要多點,有人謹慎地指出駱家輝是「美籍華裔」,出生在美國,享受美國的社會福利,當然應該效忠美國的國家利益,所謂「漢奸」的指責太沒譜。
這個話題讓我想到了以前在東南亞旅行過程中遇到的類似問題。泰國、柬埔寨、新加坡等國有不少華僑,有時候碰見長相接近的同種族人,心裏不由得有親切感,可是上前聊天,對面的人卻連華語都不會說,只能用英語說幾句話。實際上不少第二代、第三代華人除了面貌,對中國或中國文化並沒有什麼認識。有時候,我私下開玩笑問比較熟的華僑朋友,「你說如果將來中國和某國交惡,你怎麼辦?」華僑往往沉默——這是因爲他們常常也是所在國的少數族裔,這牽涉到當地的「族裔政治」的糾葛,對類似問題有著長期的戒備心理。如果他們的回答是偏向中國,則當地的其他族裔對他們會有看法,而如果說偏向所在國,可能會引起華族社團內一些人的非議,以及中國國內無知者可能的叫罵。
當然,在中國內地生活的中國人不容易體會華僑華人的心理。而且,大家在日常語言中對「中國人」這個詞的使用也是模糊的,既可以稱「擁有中國國籍的人」,也用來指「所有具有中華民族血統面相的人」( 由於中國佔絕對多數的族裔是漢族,其實主要是指漢族血統面相的人)。相比之下,港臺和海外常用的「華人」這個詞的涵義就明確的多,僅僅只指「所有具有華族血統面相的人」而和國籍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