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社交網路

意外的生日問候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生日那天,我的Facebook賬戶突然收到了許多生日問候,大多來自之前從來不知道我生日、或者一些多沒有跟我說過話的人。

幾天前,我發現我那甚少使用的Facebook賬戶突然裝滿了「生日快樂!」的資訊。這沒什麼好驚訝的:那天確實是我的生日(44歲,如果你一定要問的話)。

但值得注意並且令人不安的是,發送這些生日問候的,都是之前從來不知道我生日、或是多年沒跟我說過話的人。原因何在?Facebook上的那些網路地精——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他們創造出的某種運演算法則——鑽進了我的賬戶,注意到了我的出生日期,然後將這個資訊發送給了我的「好友」。「Facebook指示我問候你生日快樂,所以我就照做了,」果不其然,一位經濟學朋友阿馬爾•拜德(Amar Bhidé)如此寫道(儘管「爲了表示小小的反抗」,他堅持「用電郵而非在Facebook的牆上」向我表達了問候)。

這僅僅是羣體網路擁抱(cyber-cuddle)一種美好的形式?還是有什麼更令人心裏發毛的東西在作怪?坦白說,我很糾結。一部分的我喜歡收到「生日快樂」的問候——它讓我感到溫暖,容光煥發,而且我也很高興能與長期被忽視的朋友重新取得聯繫。但一想到是一個運演算法則在試著「指揮」我的生日慶祝活動,我就心生畏懼,特別是鑑於這些演算法如今正試圖「指揮」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證據?只需看看伊萊•帕裏澤(Eli Pariser)最近出版的優秀作品《過濾氣泡》(The Filter Bubble)。這本書描述瞭如今谷歌(Google)這類實體是如何習以爲常地使用演算法掃描我們的網路使用,定製我們看似隨機的搜尋,從而可能會讓我們變得視野狹隘並催生社會孤島(social silos)。

您已閱讀35%(651字),剩餘65%(12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