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民族的記憶或者想像中,都有一個末日預言。這是人類對於自身命運不確定的恐懼,也是對於居安思危的自我警醒。當然,末日預言所伴隨的,又是對完美生活的一種期盼。基督教的「審判日」,過後就是天堂。
而在網路流佈全球之後,傳統行業即開始驚慌失措地散佈其末日論來。衝擊最大的,就是媒體行業和出版業。出版領域更是給出了一個具體的末日時間:2018。Kindle和iPad的出現加劇了這一恐慌的規模。傳統出版業者紛紛與亞馬遜和蘋果公司敲定協議,期望在未來的新市場中爲自己保留一杯羹。廢墟之後是天堂。天堂那麼大,既然傳統業者已經無法再扮演上帝,那麼,上帝座下總需要跑腿的吧?
管道的顛覆性革命似乎已經使傳統出版業者拋棄了自我的革新。日復一日的圖書出版似乎在搶收最後的稻苗:行銷的無止境投入,新舊管道的不斷擴張,製作日益複雜精美卻與本質無關,市場細分使書籍的營養價值不斷流失,暢銷書榜上永遠閃爍著面孔蒼白的寫作明星……
您已閱讀15%(400字),剩餘85%(23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