駭客

黑喫黑的網路戰

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懷特:在網路攻擊的問題上,美國政府不能秉持雙重標準,不能把他國發動的攻擊視爲戰爭行爲,把自己發動的攻擊視爲常規祕密行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中央情報局(CIA)和花旗銀行(Citibank)電腦系統遭到的駭客入侵,令人們擔心美國正處在一場網路戰爭的邊緣——可糟糕的是,美國對此尚無準備。爲應對日益增大的網路安全威脅,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採取的戰略是,把得到國家支持的、具有破壞性的網路攻擊視爲一種戰爭行爲,美國甚至可動用常規軍事手段予以反制。令人遺憾的是,美國的這一對策存在不可維繫的雙重標準:儘管歐巴馬的戰略把其它方面發動的網路破壞視爲戰爭行爲,但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爲暗示,美國方面發動的網路破壞卻可算作與間諜活動無異的正常祕密行動。

秉持雙重標準有損於美國應對網路攻擊的努力,而且會讓一個最爲棘手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即如何給這種攻擊行爲定性。世人普遍認爲,美國和以色列應對創造和部署目前正嚴重破壞伊朗核計劃的電腦蠕蟲Stuxnet負責。Stuxnet似乎已對伊朗的離心機造成巨大破壞(破壞效果可能超過一場空襲),令伊朗核計劃倒退了好幾年。依照歐巴馬網路戰略的邏輯,此舉即算作對伊朗發起的戰爭行爲。

美國政府在Stuxnet一事上的沉默表明,美國的實際政策是把使用網路武器視爲另一種形式的祕密行動。這種選擇既可行又頗具誘惑力,因爲實施方較容易掩蓋網路攻擊的源頭。通過使用Stuxnet,美國得以逃脫譴責,而且可能避免了一場與伊朗之間的危機。

您已閱讀37%(575字),剩餘63%(9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