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

網路時代的「虛擬間諜」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高級顧問施拉格:電腦蠕蟲病毒Stuxnet侵入伊朗核設施,並未造成顯著破壞。但此類蠕蟲的戰略意義並不在於破壞,而在於監聽收集情報。

千萬不要被Stuxnet在破壞方面取得的成功所欺騙。這種侵入了伊朗新興核設施的電腦蠕蟲病毒被形容爲精確制導網路武器,據說預示著新一輪全球軍備競賽的來臨。這可能是真的。但Stuxnet的影響可能更多的來自戰略層面的諜報活動,而不是技術層面的破壞。

二者之間的差別十分重要。無論是誰創造了Stuxnet,人們都仍對伊朗的核野心及核能力知之甚少。科學家、外交官和情報官員並未就下列問題形成一致意見:包括伊朗的舉動和意圖,外交行動相對經濟制裁的價值,以及實施軍事幹預的可能性。

鑑於這些不確定性,任何一個由政府資助的、旨在破壞祕密核計劃的嚴肅技術舉措都必須完成雙重任務:首先是要攻擊已知的系統漏洞;然後是要找出哪些個人和機構(在何時)被指派參與處理該問題,後一項任務可以說最爲重要。因此,這個蠕蟲決非一種武器那麼簡單;它更是一種機制,目的是生成可供我們展開行動的情報。上述內容並不是什麼不著邊際的猜測。中國、美國、俄羅斯和以色列的網路戰原則強調的是從「資訊作戰行動」中獲得潛在情報收益——據報英國的網路戰原則也是如此。昨日的「鼴鼠」已變成了今日的「蠕蟲」。

您已閱讀28%(472字),剩餘72%(11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