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

電動車戰略有風險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江昭融: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出臺以來,50億元財政補貼預備,僅花了2%,還大多給了不得不買電動車的計程車公司。

不久前,北京市傳出了將大力扶植電動車的訊息,在國補最高6萬的基礎上,市補6萬,並且買車不必參加搖號直接上牌。在此之前,深圳出臺的電動車扶植政策也同樣誘惑,國補6萬、市補6萬,併爲購車者建兩個充電樁。

在環保減排成爲衆多產業發展主題的時代,補貼電動車似乎無可厚非。但是,筆者看到這樣的扶植政策卻感到不安。彷彿,中國正在展開一場電動車市場培育的大躍進。現在,還沒有一個國際企業敢於站出來拍著胸脯說,我已經完全掌握了電動車的全部技術,我能夠確保我的電動車不會因爲電池的裝配和車重的增加而絕對安全,或者我已經準備好了用電動車取代我的傳統內燃機車。而中國,已經有54家企業,超過百款電動車獲得了上路的準生證。筆者可以理解,在市場換技術的行業戰略發展30年至今,基本沒有取得預期效果的背景下,相關部門對新能源車升級抱有的投機式的期待。一方面,利用中國目前全球最大市場的地位,來取得能源革新方向的話語權。這樣的思路基本上是市場換技術的思路的升級。另一方面,依託中國尚能在世界立足的電池技術,跳過國際基本公認的混合動力階段,直接發展電動車,以求能實現彎道超車,至少是彎道追近。

我們常常看F1的直播,彎道當然是理想的超車點,但是如果車手在彎道上通過抄近路實現超車,那麼結果一定得不償失,他會被罰通過維修區。中國對待電動車的心態有似於此。電池技術和電動車整車總成技術完全是兩個概念,如何在更換能源、保持效能的時候,確保安全和可持續發展這纔是關鍵。幾乎所有一以貫之致力於電動車技術研發的企業,在面對媒體時給出的答案都是電動車最快將在十到十五年內佔據市場5%—10%的比重,要說取代內燃機車,那至少是30年後的事情了。但是爲了不會失卻中國市場,不少車企也適時地引進了一些純電動產品,但是幾乎沒有企業指望這些產品會在未來5年之內有任何市場作爲,這只是他們迎合政策風向的一種姿態罷了。而中國車企的心態則不同,在品牌天花板難以突破、企業結構性問題逐漸浮出水面、而市場被蠶食的風險加重的當下,一些知名中國車企對於電動車懷著和主管部門類似的投機心態。這對於整個中國汽車工業蘊含的風險不言而喻。

您已閱讀66%(878字),剩餘34%(4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