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股事鉤沉

誰開國企股份制先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陸一:改革開放後,爲了打破束縛,大中型國有企業採用「橫向聯合」的改革辦法,開闢了向股份制改革發展的另一條途徑。

改革開放以後,爲了打破原有計劃經濟體制條塊分割的束縛,大中型國有企業開始採用「橫向聯合」的改革辦法,開闢了向股份制改革發展的另一條途徑,成爲萌發股份制的土壤之一。

1980年4月22日,趙紫陽在長期計劃座談會上講話中就提到:「要採取必要的政策、措施,把各種資金引到國家建設需要的方向上來,彌補國家建設資金的不足,解決以小擠大、重複建設的問題。有效的辦法,就是要在經濟上搞聯合,走聯合之路。現在實行兩級財政和擴大企業自主權後,地方和企業的錢會逐年增多。但無論如何再不能把地方和企業的錢收上來,這條路不能走。只能採取經濟的辦法,自願協商,實行互利,搞合營或聯合,把資金引導到國家急需的、重要的建設上來。比如輕工,與其各個地方自己搞,不如集中在條件好的地方搞,可以成立股份公司,分利潤,分產品。 國家要制訂有關的政策,要立法,所有制不能隨便變。這樣,矛盾會緩和些。」

據筆者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的丁寧寧採訪,當時地處湖北襄樊的第二汽車製造廠(簡稱「二汽」)採取了和一機部系統以外的軍工企業和地方企業「橫向聯合」的辦法,終於使汽車產量達到設計目標,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重視。1983年,根據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的指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洪帶隊到二汽調研,總結二汽「橫向聯合」的改革經驗。在起草和修改調研報告時,一些同志提出,爲了進一步推動改革,可以把「橫向聯合」中的投資和固定資產折成股份,組成緊密型的股份公司,「橫向聯合」就更鞏固了。針對當時「股份制就是私有制」的疑慮,中心同志引證馬克思「股份制是對私有制消極的揚棄」的原文進行辯駁。馬洪在關於二汽調研報告給總理的信上,寫下了一段關於股份制可能更有利於鞏固「橫向聯合」的觀點。趙紫陽看了非常高興,在批示中寫下了「這個辦法好……榮譽共享,利益均沾」等等的一段話。並打電話給馬洪,提出有了股票,就有個流通問題,在理論上還有一些障礙。馬洪要中心的同志繼續從馬克思原著中尋找排除障礙的理論根據。於是就有了《股份制與資本市場問題》這篇稿子,並在不久後將稿子中的一部分交給《世界經濟導報》於1985年2月4日發表,定題目爲《社會主義要有資本市場》。(見插圖:1985年2月4日《世界經濟導報》版面)

您已閱讀48%(915字),剩餘52%(9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股事鉤沉

陸一,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一直工作在證券界,供職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在特殊時期、用特殊方式誕生的特殊市場。作者收集、整理了諸多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中的小故事、小花絮,與讀者分享,也希望激發起當年親歷者的記憶,共同來還原中國股市20年的真實歷史。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