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電荒

電荒糊塗賬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電價市場最終的解決方案,將是允許電價按照市場化機制來實行定價,而非簡單的「煤電聯動」。

進入4月,中國大部分省區再度出現久違的「電荒」現象。本輪電荒似乎由水電供應不足引發,但歸根結底,問題的癥結仍在於中國目前非市場化的的煤電聯動以及電價傳導機制。筆者認爲,「電荒」倒逼併追問煤電體系的合理性和可持續性,反而是解決問題癥結的一個契機。

市場煤VS管制電

從中國目前的電力供應來看,火電仍然是電力供應的主力軍,而水電則佔據了約22%的裝機容量,以核電爲代表的新能源所佔的比例則不足5%。

您已閱讀6%(195字),剩餘94%(32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經濟觀察者

劉利剛,現任澳新銀行(ANZ)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主管大中華區宏觀經濟、匯率和策略研究。曾經任職於香港金管局、亞洲發展銀行學院、世界銀行和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