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未來,共生永存-可持續發展

大佛腳下思考「幸福」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陳季冰:16年一彈指間,我不知道蘇南是否已實現了胡福明心目中的「現代化」,但16年前人們執著追求的「幸福」,已給今天留下沉重代價。

初春的一個週末,我去了一趟無錫。一來趁陰曆正月過後、四月初佛誕節之前的短暫冷清,拜謁一下慕名已久的靈山大佛。二來正好在早春二月的朦朦煙雨中踏訪太湖勝景。

近年來江浙一帶的旅遊城市裏出現了不少冠名「精舍」的酒店,專爲好佛的旅客服務。所謂「精舍」,本意是指佛教修行者的住處。相傳釋迦牟尼結束居無定所的雲遊傳道後,曾在著名的竹林精舍、鹿野苑等處,爲比丘衆宣講教義。長三角的這些現代「精舍」通常與佛教名勝確有些關係,建築和裝潢也大多取古典園林風格,內有抄經、打坐、禪修等活動項目,且一般只供應素齋。至於價格,當然也不辜負其淡雅的環境和精緻的服務——較爲大眾化的客房一間每晚也要五六百元,高級一點的,甚至要收到三四千元,差不多趕上五星級酒店的VIP套房了。

我這次就入住在大佛腳下的一家「靈山精舍」,它由幾棟二層小樓組成,由曲折的迴廊連接在一起,掩映在一片新栽下不久的竹園中,清新而舒適。美中不足的是,整個精舍緊挨著靈山(整座山的正式名稱叫馬山,唐朝玄奘法師賜名的「小靈山」只是其中的一座山峯)下一條車水馬龍的大路,圍牆外不時傳進來的喧鬧聲,蓋過了庭院裏尚未凋謝的臘梅香氣。

您已閱讀15%(480字),剩餘85%(26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