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Lex專欄:老對話,新話題

隨著人民幣升值,中國貿易順差下降,中美關係中的兩大傳統熱點已經降溫。在兩國新一輪戰略對話中,美國將中國向國企提供廉價貸款列爲一個議題,頗爲高明。

新一輪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週一在華盛頓拉開帷幕之際,這項已持續三年的對話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新的討論方向。隨著中國的人民幣逐漸升值,貿易順差逐漸下降,兩大傳統閃點已經褪色。美方議程上的下一個重要議題是:中國向大型國有企業提供廉價信貸、從而加劇「貿易緊張」的習慣做法。

這是一個高明之舉。北京方面目前正投身於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開展的國有企業「現代化改革」,試圖削減125家大型央企的數量,同時限制政府的直接監督。但不要指望這將嚴重影響國營銀行部門的流動性供應。畢竟,銀行天生就傾向於放貸給最安全的客戶——恰好就是國有企業。正如瑞信(Credit Suisse)所指出的,在今年首季上市公司的利潤成長中,政府主導的三大行業——銀行、資本品和能源——佔到80%。這種依賴循環確保了國企在海外仍是令人敬畏的競爭對手,同時讓國內的非國營部門處於不利地位。隨著中國收緊貨幣政策,許多中小型企業和民營出口商已經被銀行從放貸名單中刪除。

但是,恢復平衡的動機何在?由於每家國企都是黨國經濟的一個細胞,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例如,中國建設銀行(CCB)董事長郭樹清原來是貴州省副省長;而中石化(Sinopec)——建行的一家大客戶——董事長最近剛剛成爲福建省省長。儘管中國各大銀行並不把提供給國企的貸款列爲關聯方交易,但很難想像一名躊躇滿志的技術官僚會拒絕向同僚放貸,或對貸款作出懲罰性的定價。美國明白自己觸到了痛處。

您已閱讀94%(601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