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

本•拉登之死是座分水嶺

維吉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澤利科:未來10年與過去10年將迥然不同。本•拉登之死,意味著一個轉折點的到來。抓住機會的領導人將能奪取戰略主動。

未來的10年將與過去10年迥然不同。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之死,是吸引大眾注意、具有催化劑效應的時刻之一,因爲人們感覺到了某種轉折點的到來。那麼是何種轉折點呢?抓住這個機會的領導人將能奪回寶貴的戰略主動性,重新界定利益,並給出一套嶄新的說辭。

對於力圖看透「基地」現象(基地的勢力在1999-2001年間達到鼎盛)的人來說,一個具有啓發性的事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暴力無政府主義團體的興起。這場運動以法國、義大利、德國、俄羅斯和西班牙等國爲中心,繼而蔓延到美國和其他地方,主要是通過移民。彼得•克魯泡特金王子(Prince Peter Kropotkin)、恩里科•馬拉特斯塔(Enrico Malatesta)等一些魅力超凡的偶像人物,在流亡途中幫助傳播了這個詞。

這些分散的團體鼓吹「行動宣傳」(propaganda of the deed)。散佈在世界各地的無政府主義團體,大體上都懷著這種幾乎相同的靈感,展開聳人聽聞的襲擊,其中包括刺殺一位美國總統——威廉•麥金萊(William McKinley)。

您已閱讀27%(469字),剩餘73%(12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