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

切爾諾比利的3個教訓

FT駐布魯塞爾首席記者託尼•巴伯:切爾諾比利事故發生時,我身在基輔,距離災難中心130公里,對於那些日子的每個細節,我仍記憶深刻。

日本核安全機構上週將福島(Fukushima)核電站的核洩漏警戒等級提高到最高級別7級。這意味著,他們認爲,這次事故的嚴重程度堪比前蘇聯的切爾諾比利(Chernobyl)事故。我認爲,這種對比有些誇張。

位於烏克蘭的切爾諾比利核電站爆炸距今已有25年了,但我還清楚的記得1986年4月災難發生的那幾天的每個細節。當時我26歲,是新聞通訊社路透社(Reuters)駐莫斯科外國記者。4月25日,週五,我飛往基輔,計劃與我一位熱情洋溢的蘇格蘭朋友羅娜(Rhona)玩幾天,她參加了英國大使館(British Council)的一個項目,在基輔大學教書。那個週末,我是基輔唯一一位西方記者。

就在我們徹夜狂歡之際,在距離基輔以北130公里的地方,一場不同尋常的大災難正在醞釀。技術專家正在進行實驗,過程中需要切斷該核電站4號核反應堆的自動關閉系統。在出現巨大的動力高峯後,該反應堆於4月26日週六凌晨1點23分爆炸。

您已閱讀23%(403字),剩餘77%(13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