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製造業

中國製造無處不在

FT專欄作家吉蓮•邰蒂:數據顯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爲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國家。但如今全球製造業緊密相連,有些商品你簡直無法分辨它們是哪國生產的。

上週,我匆匆走進曼哈頓的「美國女孩」商店(American Girl),這個龐大的消費殿堂出售安全健康的「正宗美國」玩偶和服飾。當我排隊購買一套啦啦隊長服和足球衣的6英寸仿造品時,忍不住笑了:在一片紅白藍之間,一塊標籤上寫著「中國製造」。「美國女孩」終究也不那麼原汁原味了。

這塊標籤是一個鮮明的標誌,象徵着困擾西方世界的一個重大經濟、文化和政治難題。過去十年中,越來越多的製造業流程從美國和西歐遷往世界其他地區。根據經濟諮詢機構HIS環球透視(IHS Global Insight)近期的估算,2010年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爲全球第一大製造業國家——這是110年來美國首次丟掉這一桂冠。

加入遷移大潮的商品種類與日俱增。《新聞週刊》(Newsweek)近期刊載的一篇分析性文章稱,一大批名義上的美國商品已經不在美國生產了,如芭比娃娃(Barbie)、悍馬(Hummer)、口香糖販賣機、沃立舍(Wurlitzer)自動點唱機、Levi牛仔褲和匡威(Converse)“All Star籃球鞋」。就連NBA指定用球「斯伯丁」(Spalding)也算不上地道的美國貨,因爲它們是在海外縫製的。

您已閱讀26%(492字),剩餘74%(14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