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對利比亞動武?圍繞這個問題的爭論涉及多個方面——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外交政策、軍事運籌。但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差異在於領導人的稟性。有關利比亞的辯論形成了衝動派與猶豫派的對立。衝動派的領頭者是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吉(Nicolas Sarkozy)和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而猶豫派的最高統領是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站在他這邊的是德國總理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
歐巴馬在最後一刻調轉陣營、支持軍事行動的決定打破了均勢,讓天平偏向了衝動派那一邊,推動聯合國(UN)通過了爲開戰鋪路的決議。但是猶豫派和衝動派的差異仍很重要。以西方世界爲首的國際社會對利比亞的干預剛剛開始,遠沒有結束。鑑於整個中東都處於動盪之中,未來還會有許多重大決定要做。西方領導人之間的稟性差異將繼續扮演關鍵角色。
薩科吉這樣的衝動派往往被情感與直覺所主導。他們更喜歡簡短有力的宣言,比如:「我們不會讓他們得逞」,或是「我們必須採取行動」。許多衝動派眼中的英雄人物是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自我標榜爲「決策者」的小布什(George W. Bush)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裏放了一尊丘吉爾的半身像。歐巴馬上任後讓人把它搬走了。
您已閱讀29%(548字),剩餘71%(13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