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地震

如何看待日本地震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趙信:在觀察本次日本大地震的時候,我們不該讓慘烈的自然災害成爲衡量制度優劣與國民「素質」高低的試驗場或者國內意識形態爭論的彈藥庫。

日本大地震在中國的網路上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反應:驚愕、悲傷、同情、惋惜,但在一些角落裏,也出現了一些幸災樂禍的聲音,令人不快,也令人難堪。

中國的評論界也紛紛對這場災難做出反應,有人呼喚以人類大愛援救日本,有人主張學習日本應對大型自然災害的能力,有人呼籲對中國的防震救災工作、尤其是政府的職責進行更多反思,有人則對那發出仇恨言論的少數人予以痛斥,要求檢討中國的教育,乃至「修復人性」。

類似的爭論在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之後也曾出現過,十年過去了,可以看到那些公然嘲笑別國平民遭遇、盼望別國遭殃的人,無論在網路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都已經成爲極少數。中國救援隊已抵達日本,中國公民開始向日本提供捐助,網路上也充滿了中國人對鄰邦居民的祈福。中國社會已經有了更多的寬容與溫情,在這種情況下,對於那少數不禮貌、不人道的言論,也許沒有過度解讀的必要。

您已閱讀18%(371字),剩餘82%(17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