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

埃及的未來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如果足夠幸運,埃及的未來可能看起來最像土耳其——擁有能正常運作的民主體制,有一個強大的伊斯蘭政黨,並且經濟繁榮。

瓦伊爾•高尼姆(Wael Ghonim)已經被美國媒體推選成埃及革命的代表人物。他比穆罕默德•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年輕,沒有穆斯林兄弟會(Muslim Brotherhood)那麼嚇人,英語流利,娶了一個美國人,而且是谷歌(Google)員工。高尼姆是向西方受衆兜售革命傳奇的完美人物。他管理的Facebook頁面最早將示威者引向開羅解放廣場,因而他曾被暫時監禁,而後又及時脫離牢獄,宣洩埃及年輕人的憤懣。

不過對「Facebook革命」持謹慎態度還是應該的。有關社群媒體在埃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評論,多得讓人喘不過氣來,人們一不小心就會忘記法國人攻陷巴士底獄(Bastille)並沒依靠Twitter幫助,布爾什維克(Bolshevik)攻佔冬宮(Winter Palace)時也沒有停下腳步互相拍照,發在Facebook上。

推動埃及革命的不僅是網路,更有點燃歷史上歷次革命的諸多相同原因:對腐敗的專制統治者及其祕密警察的痛恨、崛起中的中產階級的憤懣、窮人的絕望。

您已閱讀25%(444字),剩餘75%(13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