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西方不應誤讀中國的變化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中國政府當前施行的一系列國際、國內政策,是出於一些務實考慮,而非精心策劃的產物。如果西方不能理解,只會讓事情更糟。

中國的經濟上行曾經受到西方的歡迎。然而,自金融危機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人認爲,中國推行的是由政府主導的國內政策和以鄰爲壑的重商主義國際政策。這些擔憂可以找到證據支持,但這並不等於說,中國是有意識地決定採取一種更爲激進的模式。而如果西方誤讀了中國的變化,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的確,中國經濟正朝著國家注意的方向發展。中國從危機中的復甦,得到了大規模刺激方案的幫助。地方支出更是加劇了這一勢頭,地方政府擔保的債務已接近1兆美元。工業政策的改變也會引發擔憂:在2020年前促動技術發展的政府規劃,令西方企業不禁擔憂,政府支持會賦予中資集團不公平的優勢。此外,中國尚未加入保障國內外企業享有同等資格的世貿組織(WTO)政府採購協議。

中國的國際政策更是敲響了警鐘。中國政府不願允許人民幣升值已是衆所周知的事情;政府支持的企業在世界各地購買油田、礦山等實物和金融資產亦是如此。2010年,中國的海外投資額達到590億美元。

您已閱讀30%(405字),剩餘70%(9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