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

Lex專欄:全球交易所併購潮

科技把證交所趕下了自然壟斷者的神壇。對現有的交易所來說,最佳出路便是擴大規模並專注於進入成本仍然很高的衍生品業務。

五年前,紐約證交所集團(NYSE Group)與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örse)曾爲控股泛歐交易所(Euronext)展開爭鬥,那斯達克(Nasdaq)也曾試圖收購倫敦證交所(LSE),那一切似乎是一場「終極遊戲」。現在我們知道了,事實並非如此。週三,倫敦證交所表示,將與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SE)的營運商TMX合併。隨後又有訊息稱,德意志交易所正與紐約證交所-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就合併事宜展開深入談判——這令倫敦證交所與TMX的交易黯然失色。

最初的那場「終極遊戲」包含的收購交易估值達到荒唐可笑的水準——彭博(Bloomberg)數據顯示,紐約證交所的本益比當時處在約66倍的歷史高點,而這種估值是由誇大的成長故事支撐的。政治家們則把交易所視爲國之命脈。道瓊斯全球交易所指數(Dow Jones Global Exchanges index)目前的點位仍較其峯值低46%。新的「終極遊戲」則承認交易所面對的現實已經改變。它所涉及的交易都是勢均力敵的交易所之間爲削減成本而尋求的合併。投資者似乎樂見其成,從兩件事中便可看出這一點:一是紐約證交所-泛歐交易所的股價在合併談判訊息宣佈後飆升了16%,二是外界對倫敦證交所與TMX的交易反響積極。

現實到底發生了什麼改變?最初那場「終極遊戲」的估值固然是信貸泡沫的一種體現,但它同時也反映出:在交易所行業從互助共享轉向逐利模式而獲得一次性提振之時,外界對該行業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您已閱讀71%(628字),剩餘29%(2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