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土地改革

房價、地價、地票價三問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徐建國:地票的高價是好事還是壞事?倘若地票的高價誘發社會各方廣泛參與,促進土地整理和社會資本向農村流動,難道不是好事嗎?

(編者按:去年12月17日,成都進行首場「地票」交易,成交價之高超出許多人的預期。不久後,這一地方政府的改革舉措突然被叫停,有關方面也未明確說明理由。據猜測,該項舉措突破「增減掛鉤」政策範疇,以及對所謂「高地價推高房價」的擔憂,可能是個中原因。如何理解「地票」這一新生事物的性質?地價會否推高房價?市場化的土地交易究竟有利於還是不利於農民?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的學理探討。FT中文網1月27日刊發了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針對此問題的發言《成渝土地改革的啓示 》。今日我們再次刊發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徐建國對此問題的經濟學分析,以幫助我們進行更全面的思考。)

2010年12月17日,成都組織建設用地指標交易,共成交建設用地指標30宗,總面積2000畝,成交均價每畝72.5萬元,最高價92萬元,最低價46.5萬元。由於這是成都的首場「地票」交易,成交價又遠超各方預期,引發熱議。特別是在「地價推高房價」的擔心下,討論更加熱烈。事後,國土部專項調查此事,並通知成都市暫停開展建設用地指標市場交易,輿論更加關注。

「地票」交易,是成都城鄉統籌改革實驗中的新生事物。所謂地票,就是在土地用途管制,建設用地指標有限的背景下,通過村莊土地整理而產生的建設用地指標。因爲不佔原有的建設用地指標,而受到用地單位的熱捧。在通膨預期高企,房價地價走高,和宏觀調控緊縮的大背景下,地票拍賣的高價引起各方關注,主管部門謹慎調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對於這一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對於其背後的規律,各方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存在認識上的模糊與滯後。只有在仔細調查研究,澄清事實,釐清模糊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對情況做出準確判斷,爲下一步的工作做好準備。

您已閱讀21%(716字),剩餘79%(27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CMRC朗潤經濟評論

《CMRC朗潤經濟評論》專欄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CMRC)向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獨家提供。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隸屬於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負責主辦「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和定期發佈有關宏觀經濟的「朗潤預測」等項目,擁有一支長期關注宏觀經濟態勢的著名教授團隊。他們將輪流執筆撰寫這個專欄。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