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日本經濟的啓示

FT亞洲版主編皮林:日本人經常使用安全、整潔、烹飪、壓力等非GDP指標,來衡量社會的福祉。他們認爲,生活安逸比經濟成長更重要。

日本是全球最成功的社會嗎?甚至這個問題本身(好吧,純屬設計)可能都會招致奚落,讓你邊喫早餐邊罵罵咧咧。面對日本經濟停滯、負債累累、公司狀況江河日下的種種傳聞,關於日本是最成功社會的念頭立刻就會煙消雲散。

隨便問南韓、香港或者美國商人是如何看待日本的,他們十有八九會痛心搖頭,臉上是一副通常會留給孟加拉洪水災民的悲天憫人的神情。「這個國家發生的一切著實讓人哀嘆,」新加坡某知名外交官近日對我說。「他們迷失了方向。」如今很容易爲日本的衰落找到理由。名義國內生產毛額與1991年大致相當,這個冷峻的事實似乎證實,日本失落的不是十年,而是二十年。據JP摩根(JPMorgan)統計,1994年,日本在全球GDP中所佔比重爲17.9%。去年,這個比重下降了一半,只有8.76%。大約在同期,日本佔全球貿易的份額也銳減至4%。股票市場繼續在1990年四分之一所有的水準震盪。通貨緊縮侵蝕了動物精神——人們普遍觀察認爲日本已經失去了「勇猛」——私人股本投資者也放棄了日本企業有一天會把股東權益放在首位的幻想。

當然,這些說的是實情,但僅僅是部分事實。對日本搖頭的主要原因基於兩個假設。第一個假設是,一個成功經濟體就是外國企業容易掙錢的經濟體。按照這個標準,日本無疑是個失敗者,而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則是光彩照人的勝利典範。第二個假設是,一國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要超越其它國家。

您已閱讀33%(577字),剩餘67%(11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